badblocks 指令檢測損壞磁區 (P.S. 讀寫次數龐大,常用會損害硬碟壽命)

語法:
badblocks [ -svwnf ] [ -b block-size ] [ -c blocks_at_once ] [ -e max_bad_blocks ] [ -d read_delay_factor ]
[-i input_file ] [ -o output_file ] [ -p num_passes ] [ -t test_pattern ] device [ last-block ] [ first-block ]

常用選項:
(default): non-destructive read-only mode 無損唯讀模式,較快。
-n: non-destructive read-write mode 無損讀寫模式,速度最慢。掛載中硬碟需加 -f 強制執行 (會有硬碟/檔案系統毀損的風險)
-w: destructive write test 毀滅性寫入測試。會將檔案全部抹銷!掛載中硬碟需加 -f 強制執行
-f: 強制執行,與 -n 或 -w 配合使用
-v: 執行中回報進度
-s: 將檢測出的壞磁區顯示在螢幕上
-i input_file: 略過不檢測 input_file 裡的已知 badblocks,這些已知 badblocks 同樣不會顯示在檢測結果中。
-o output_file: 將檢測出的 badblocks 寫在 output_file 上。

通常為求速度與資料安全,會使用預設的無損唯讀模式進行掃描。例如:
$ badblocks -v /dev/sda -o badblocks.txt

以上command為對 /dev/sda 進行無損唯讀模式掃描,-v 選項令 badblocks 在執行中回報進度,並以 -o 選項將檢測出的損壞磁區寫在 badblocks.txt 檔案裡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reamtail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